全国服务热线
027-87170989

专业查询 / inquiry

联系我们

招生院校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简介: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00年,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200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转隶并入。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下设46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3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98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6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12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2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656人,其中教授2148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618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双聘院士48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万人计划”入选者3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5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1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人选90人。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其中包含2个筹建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其他行业部委重点实验室20个。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成果。

       学校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全日制学生72505人,其中博士生7813人,硕士生19059人,本科生41862人,专科生1356人,留学生2415人。

       学校聚焦名校合作,逐步完善全球网络布局,目前,已经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28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排名世界前100的44所,前200的63所。学校与12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了38个中外合作平台。

       学校坚持“统筹谋划、规范管理、科学运营”的指导方针,积极深化校办产业改革。坚持“校企分开,放管结合”,打造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学校-吉大控股-投资企业”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机制。依托学校科技、人才优势,借助政府、企业等资金支持,创办科技创新型企业,以科技园发展中心和吉大孵化器为平台,推进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吉大出版社、吉大致远、吉大通信等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学校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现有6个校区7个校园,校园占地面积611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学校在珠海市建有珠海校区,占地面积5000亩。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757万册,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藏书馆。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在我校的CALIS东北地区中心为全国七大中心之一。

       学校以“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为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接近或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高起点国际交流合作、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职工引以自豪、让社会高度赞誉、让世界广泛认同的大学。到建校100周年时,把吉林大学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吉林大学将努力做到在关心国家命运、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所作为,让党和国家满意;在勇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上有所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上有所建树,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

 

 

师资力量

       

       吉林大学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教师6499人,其中教授212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384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双聘院士36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千人计划”入选者49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5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人选90人。

 

历史沿革

北京理工-20160930043641994152

       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合并前的六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

       原吉林大学,是建国后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它的前身是东北行政学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培养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和迎接新中国诞生所需的革命干部和专业人才,1946年10月5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首府哈尔滨市建立东北行政学院。首任院长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兼任。

       1948年5月,东北行政学院与哈尔滨大学合并,改名为东北科学院。哈尔滨大学原是一所私立学校,1949年9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接收后改为公立大学,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一所比较正规的高等学校。

       1948年11月,东北科学院南迁至沈阳,复名为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3月,东北行政学院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成为培养财经政法方面专门人才的正规大学。同年6月,学校迁至长春。

       1951年8月,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东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吕振羽来校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家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中抽调出一批知名学者,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加强了学校的实力,东北人民大学成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55年5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匡亚明来校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同年9月,匡亚明校长提出了学校要形成和发扬“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学术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娱空气”。这“四种空气”成为鼓舞全校师生员工前进的精神动力。

      1958年8月,东北人民大学划归吉林省领导,更名为吉林大学。

       1960年,国家正式批准吉林大学为重点综合性大学。

       1978年,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敖庆出任校长。1979年,唐敖庆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全面论述把重点大学建设成为教育与科研“两个中心”,成为新时期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1984年8月,学校成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8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之一。

       1995年9月,学校顺利通过 “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

       至2000年6月合校前,历经了50余年发展和建设的吉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

       为适应东北工业发展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兴建对专门人才的需要,经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国家高等教育部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将华中工学院的汽车及内燃机专业、交通大学和山东工学院的汽车专业调整出来进行合并,在长春成立汽车拖拉机学院。首任院长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饶斌兼任。1955年9月26日,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宣告学院成立。

       1958年11月,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下放由吉林省领导,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

       1960年,学校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1983年10月,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把学校办成理、工、管相结合的国内一流水平大学的新时期发展目标。

       1997年11月,国家正式批准学校“211工程”建设可行性报告,吉林工业大学成为首批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8年9月,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院校。

      至2000年6月合校前,学校经历了40余年的风雨历程,已发展成为以汽车、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

      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决定在医务训练队基础上筹建卫生学校。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诺尔曼•白求恩直接参与了学校的创建工作。1939年9月18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河北省唐县牛眼沟村正式成立。首任校长江一真。

      1940年1月,为了学习和纪念白求恩,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

      1945年10月,学校奉命迁至张家口。1946年6月,白求恩学校与张家口医学院合并,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

      1948年,学校移驻石家庄,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医科大学。1949年,学校迁至天津市,与天津陆军总医院合组为天津军医大学。1951年,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1954年2月,第一、第三军医大学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后迁往长春。

      1958年6月,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地方领导,定名为长春医学院。1959年6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恢复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名。

      1984年10月,学校召开第四届党代会,确定了学校现代化医科大学的发展方向。

      至2000年6月合校前,这所创建于抗日烽火中学校,历经了60余年的发展和建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原长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地质专科学校。

      新中国建立之初,地质技术干部奇缺。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决定成立地质专业学校。1951年12月1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正式成立。首任校长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兼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为基础,由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合并组成东北地质学院。

      1957年1月,东北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12月,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

      1979年2月,教育部决定长春地质学院列为全国重点高校。

      1984年5月,学院召开第八届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以地学为中心,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发展边缘新兴学科的综合性地质大学的发展目标。

      1996年12月,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1997年3月,长春地质学校正式并入长春科技大学。

      至2000年6月合校前,学校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开采、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人才,并丰富了我国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

      原长春邮电学院的前身是东北邮电学校。

      为支援解放战争,加速恢复与建设东北解放区邮电通信,1947年3月10日,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根据中央指示,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创建了东北邮电学校。首任校长由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局长陈先舟兼任。

      1947年冬,学校迁到哈尔滨。1948年10月,又奉命迁至长春。1953年4月,更名为长春邮电学校。1955年4月,改名为邮电部长春电信学校。

      1960年4月,邮电部决定在长春电信学校的基础上成立长春邮电学院。

      1963年至1973年期间,学校几易校名。1963年9月,复名为长春邮电学校;1969年7月,改名为吉林省邮电学校;1973年3月,再次更名为长春电信学校;1973年7月,复名为长春邮电学校。

      1979年1月,长春邮电学校改建为长春邮电学院,实行地方与邮电部双重领导。

      1990年10月,学院召开第四次党代会,为学院实施和完善以教学为中心,教科产三结合的办学模式,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至2000年6月合校前,这所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通信类人才。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几经改建而来,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期开办的北洋马医学堂。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王朝日渐衰落,不得不“变法”立新,兴办洋务,建立学堂。1904年12月1日,北洋马医学堂在河北保定正式成立。1912年,由民国政府接管,改名为陆军兽医学校,后迁至北平。“九•一八”事变后,学校为躲避日机轰炸,几经辗转,于1938年迁至贵州安顺。

      1949年秋,学校师生审时度势,拒不执行南京方面搬迁命令,保护学校财产未受损失。11月,安顺解放,学校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兽医学校。中央军委确定安顺兽医学校员工为起义人员。1951年10月,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兽医学校。1952年1月,学校由贵州安顺迁至长春。

      195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兽医学校与解放军第一、第三、第四兽医学校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首任校长由总后兽医局副局长任抟九兼任。

      1956年7月,学校移交农垦部,改名为长春畜牧兽医大学。1958年5月,改名为长春农学院。1958年至1959年期间,长春农学院、北安农学院和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相继并入。1959年6月,改名为吉林农业大学。

      1962年1月,学校交还军队,复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

      1992年8月,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

      1999年4月,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

      2003年11月,学校移交地方。

      至2004年8月并入吉林大学前,学校见证了百年的沧桑岁月,成为了一所以军事兽医教育和军事后勤教育为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军事后勤人才的高等军事学校。

 

科研成果

一、国家基础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

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历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数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化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东北亚研究中心

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三、“985工程”三期科技创新平台

物质制备科学科技创新平台

汽车与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平台

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物理科学科技创新平台

集成光电子学科技创新平台

生物大分子功能与人类生存健康科技创新平台

重要人兽共患病及动物重大疾病防控科技创新平台

高性能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科技创新平台

软件与网络新技术及生物计算科技创新平台

干细胞组织工程与重大疾病防治的转化医学科技创新平台

工程仿生科技创新平台

四、“985工程”三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

当代中国法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哲学基础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中国经济预测与国家经济风险管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中国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中国边疆史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东北亚区域合作与长吉图发展战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五、 “985工程”三期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创新平台

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创新平台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研究创新平台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平台

东北亚大陆演化与地质资源经济战略创新平台

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创新平台

六、“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

新物质创造与化学转化的基础研究

汽车与工程装备先进设计制造

地质资源探查增储与地质环境修复

前沿数学与科学计算

重要人兽共患病与动物重大疾病防控

超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物质新结构与新效应

车辆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

现代农业装备理论与关键技术

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与重大疾病的防治对策

软件科学与智能信息处理

重大神经系统疾病综合诊治与研究

前沿光电材料与器件物理

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东北亚岩石圈演化与矿产资源聚集

传统病理学的发展前沿--病理生物学与再生医学

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与实践

数量经济理论创新与中国重大现实经济问题研究

东北亚区域经济、政治、历史与社会发展

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纳米医学和植物逆境调控前沿技术研究

军用先进技术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队伍建设项目

七、国家工程实验室

清幽之地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

八、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九、国家重点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十、部级重点实验室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北亚生物演化与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相干光与原子分子光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新型电池与物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十一、行业部委开放/重点实验室

变质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 应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理论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水资源评价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现代地球物理仪器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复杂条件钻进技术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功能矿物材料应用基础与物化性能检测方法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地球探测技术及仪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通信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 、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 通信软科学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 计算机通信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 、放射生物重点实验室(卫生部) 、中药化学 Ⅲ 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分子生物学 Ⅲ 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中医药代动力学Ⅲ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Ⅲ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Ⅲ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剂Ⅲ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